手持New 3DSLL主机,刚刚把家里PS4卖掉挪出电视机旁空间的我正在等着从淘宝上订购的日版Nintendo Switch到货。太难买了。
从3月3日全球正式发布到现在,Switch销售席卷全球,甚至搞得并不在发售之列、游戏也没有中文语言的中国市场上的水货售价也向上浮动了30%-50%不等。国内第一批机器的预售已经结束,北京几家店的现货加价又凶猛,所以我只好乖乖等着第二批货的到来,失去了第一时间尝鲜的机会。
这样引发万人空巷抢购热潮的游戏机产品历史上并不很多:随机一同发售的大作《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获得了全球专业游戏媒体的一致好评,Metacritic综合评分98分,不到一周时间已经成为了游戏行业史上最受好评的游戏之一,很多人拿到手之后的第一件事竟然是舔一口卡带尝尝苦味。
Switch发售首周,日本地区共售出31.37万套,在英国市场售出8万套,在美国市场上也成了任天堂在美国有史以来发售过的最畅销的机型,超过了经典机型Wii(荒川实会欣慰吧)……
Nintendo Switch
尽管我还没来得及亲身感受到这台游戏机,但已经对它做了些心理建设:分辨率只有720P,跟PS4 Pro最高支持的4K画质完全不在一个时代,首发游戏里大作只有《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更不用想体验VR这样先进的游戏方式了。
总之,这很“任天堂”——机能很落后,游戏很低幼,尤其是跟PS4 和XBOX 上大热的《仁王》《生化危机7》(这货还有让人吓破胆的虚拟现实版本)《Horizon》等视觉效果优秀、动作刺激的成人向游戏相比。
但它还是大卖了,还让全世界跟着一起嗨了。就连这种匪夷所思的现象也很任天堂,起码很像N64和GameCube遭遇失败之后DS、Wii 和3DS也就是岩田聪时代的任天堂——机能落后,游戏低幼,可就是挡不住地好卖。
比起索尼,任天堂更像迪士尼
不得不承认,任天堂一直是个很会做游戏的公司。这家奇妙的公司以制作“花札”(日本纸牌)发家,到后来制作玩具,直到近代才开始开发电子游戏和游戏机,总之就神奇地变成了一个精通游戏设计的公司。百年的企业历史,延续下来的除了典型的日本家族式企业家精神之外(也正是因为这种家族式企业制度任天堂一度与游戏众多合作伙伴决裂),一脉传承的还有对游戏设计和制作的把握。更可贵的是,它总是能吸引到顶级的游戏设计师的加入,哪怕缔造了任天堂游戏帝国的山內溥本人连游戏都不玩。
时至今日还有相当一部分玩家觉得,去年刚刚去世的任天堂前任社长岩田聪当初在接棒这家公司的时候定下的战略“把游戏软件尽量做到最好,然后以此来推动我们主机的发展”,是任天堂能够保持屹立不倒的基石。
岩田聪本人反对索尼的PS阵营的“高科技游戏”,任天堂有着一支顶级的游戏设计队伍,对游戏质量甚至卡带制造流程都有着严格的控制,即使一度因为决策失误和竞争对手的冲击而险些失去自己的地位,但总还是挺了过来。
这个说法只能说对了三分之一。任天堂之所以变成现在的任天堂,还有另外两个原因:
其一是任天堂拥有的IP。任天堂奠定了很多现代游戏游戏的关卡设计和激励机制的基础,它同时还把众多IP资源沉淀成了自己的核心资产。美国有迪士尼和环球,有超级英雄和太空战舰,在东方有任天堂,有马里奥、林克和精灵宝可梦们。
迪士尼是把IP 资产的变现玩得最顺手的公司之一。同一个IP系列可以制作成电影电视、游戏、玩具周边、游乐园和度假公园等不同的产品。为了扩充自己的IP库,在2006年、2009年和2012年迪士尼分别以74亿美元、42亿美元和41亿美元收购了皮克斯动画、漫威工作室和卢卡斯电影公司。三笔收购的价格不菲,但带来的持续收入和粉丝效应——也就是潜在消费者——不可以金钱计。
从这个角度上看,任天堂在各大IP的玩具周边、动漫和影视作品里的收入也相当可观,它和迪士尼的差别只是其主要业务是电子游戏而已。
甚至于,任天堂的这一精神内核或多或少也受到了迪士尼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任天堂还是一家纸牌制作公司,它与迪士尼在1959年签订了一份关键合同:任天堂在自己的纸牌上使用了迪士尼的卡通人物。这一合作让任天堂在一年内售出了至少60万套纸牌,也同时打开了儿童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大门。现在看来,这是任天堂第一次从IP变现这件事中尝到甜头。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来,任天堂和迪士尼有着共通的精神内核。
其二,纵观电子游戏历史,任天堂和游戏其实很像一对“英雄”和“时势”的关系。任天堂把游戏行业从雅达利失败造成的泥潭中生拉硬扯出来,那些伴随着这一代玩家成长起来的任天堂游戏,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其实是电子游戏本身的代名词。也就是说,我们脑袋中对电子游戏的认知和设定,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任天堂和它设计的游戏的影响。
让轻松的归轻松,让厚重的归厚重
比起索尼的PS 和微软的XBOX 以及它们平台上的大作们,任天堂的游戏机机能的确太差了,游戏也太低幼了。虽然说任天堂平台上也有针对成人的M 评级作品,GTA和生化危机系列也登陆过DS 和3DS平台,但任天堂的大部分受众是儿童和青少年,尽管它从来不这么标榜自己,着急了还会说这是竞争对手的公关宣传手段。
你看看现在PS4和XBOX上的大作们,不但制作精良,优秀的机能可以实现更复杂的视觉效果,更逼真的3D动画,就连手机游戏在画质和机器性能上都可以轻松超越任天堂的机器。你很难说《阴阳师》和FIFA是面向成人的游戏,《怪物猎人》只有中二少年才玩,但索尼、微软和苹果在吸引更多成人玩家掏钱,任天堂没有。
举个例子,我一直没条件也没胆量尝试VR 版的《生化危机7》,据说那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恐怖,会让人头皮发麻。而这恰恰说明了当下游戏的两个潮流,卖给成人,以及用先进的科技革新人们玩游戏的方式。
《仁王》游戏画面
《仁王》、《生化危机7》和《Horizon》这些作品,它带给游戏者的感官刺激,绝对不只是玩游戏获得的快感这种单一的感官体验,而是充分调动了人类的好斗、贪婪、想要立刻获得满足感等等的本性。而GTA和《美国末日》这类游戏让玩家重度参与到刺激的剧情中的设定,就是在模糊游戏和其它娱乐方式——比如电影——的界限。而《生化危机7》VR版和《VR女友》这类360度真人视角游戏,则是把人类对游戏的思考推向了另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些游戏中,人们对游戏、娱乐和真实感官的界限是模糊的。
《塞尔达》
在任天堂的世界里,即使是《怪物猎人》这样的第三方开发的砍杀游戏,你也不会把它当真。游戏就是游戏,是用来放松身心的,纵使被老山龙虐杀无数遍,你也不会有戴着VR 头盔玩《生化危机》旁边一具浮尸飘上来的那种恐怖感。任天堂秉承的是最原始的游戏设计理念——用来轻松休闲,而非给玩家带来怎样的感官刺激。这是两个派别最大的分野。
而且,任天堂、或者说Switch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无法向这种游戏模式靠拢。不仅因为手中的IP们不适合,粉丝的接受程度未知,更是因为这家公司有着自己的历史,顶层和开发人员有着一以贯之的价值观。这些都决定了任天堂可能要在轻松游戏的道路上走到黑了。
Switch发布的热潮则打消了任天堂的焦虑,起码在这一代主机之战中,任天堂不太需要担心游戏新趋势的威胁。《连线》说得对,Switch的受众还是任天堂的死忠粉丝们,即使任天堂一改往日只重视第一、二方游戏(哦,还有卡普空)的作风,联合了不少第三方开发者为Switch开发游戏。而光是任天堂的粉丝,就够Switch吃几年的了。
让轻松的归任天堂,让厚重的归它的主机平台和游戏开发者们,没什么不好。
也许,任天堂压根儿就不需要长大
任天堂坚守的“纯粹的游戏乐趣”毕竟过于主观了,外界对它“低幼”的批评从来没有停过。早在2003年,《连线》杂志就在头条文章中写道:“为什么任天堂总长不大?”并质问宫本茂到底能不能“找到他内心的那个大人”。十几年后的今天,这个问题对于任天堂来说一直悬而未决。
从时间表上来看,2002年正好是任天堂传奇掌门人山內溥退位,岩田聪接棒的时候。这之前,N64 失利,Game Boy以及后续机型大卖,但接班人迟迟没能敲定,加上外部PS2强有力的竞争,任天堂的股价和声誉达到了一个波谷。
现在可不一样。Switch发布后资本市场情绪十分稳定,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有点想笑,加上之前公司对手机游戏的成功试水,这家公司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Switch对任天堂来说意味着一个至少5 年的主机世代,然而它看起来还是那么“低幼”。
任天堂最近一年股价(日元)
正如前面所说,当年任天堂的敌人可能仅仅是索尼和世嘉,但当下它的敌人远不止那些游戏主机厂商。光是游戏行业就有手机游戏、主机游戏和PC游戏的帮派林立,而娱乐至死的消费时代每时每刻还在产生新鲜的花样吸引大众的眼球、掏空人们的腰包。我们假设任天堂的游戏开发水平不会出现变化,但竞争对手在增加,就连“游戏”都不再是几十年前的那个游戏了。
那么任天堂真的需要长大吗?
无论是迪士尼得以发家的米老鼠和白雪公主,还是后来收购的超级英雄,它们的受众本质上还是孩子们和大孩子们,你也不会指望它在风格上有什么突破,那样迪士尼就不再是迪士尼了。换个说法,当索尼和微软开始非常严肃地开发起第一方和第二方游戏,玩家们也会觉得很奇怪。
所以,我的期待是任天堂也不需要长大,变成别人希望但是自己不适合的那个样子。有自己的历史沉淀和风格,加上Switch又有些新的尝试,也没什么不好。
如果真要说担心它什么,可能是IP的生命力问题了——旧IP的冷饭总有被炒光的一天。你可以指望跟着俄罗斯方块和马里奥一起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到老了还会带着怀旧的心情去玩马里奥的新作,但这家公司总得面临新新新一代玩家们到来,fanboy们老去的那一天吧。
希望这一天慢点儿来。
更多手游资讯、攻略、礼包尽请关注游侠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