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HO)今年初决定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相关规定自6月19日起生效,WHO将通知世界各国政府,将游戏成瘾纳入医疗体系。部分国家此前已承认游戏成瘾是重大的公共卫生议题,许多国家都有治疗游戏成瘾的戒瘾机构。
游戏成瘾算不算精神疾病,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首先是那些游戏迷和资深网友对此接受不了,利益攸关者更是火冒三丈,而即使是在学术或专业层面,争议仍然存在。
对WHO来说,做出这样一个决定并不容易。据媒体报道,关于游戏成瘾是否列入精神疾病,WHO已经做了十几年的研究和考量。现在,几经权衡,WHO终于做出这样一个艰难而重大的决定,认为游戏成瘾已经符合《国际疾病分类》中的精神疾病的标准,只能说明,当下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相关问题已经越来越严峻。
现在尽管WHO做出了决定,但并不意味着其相关争议就此全部消解。世界知名的ESA(娱乐软件协会)就批评WHO的决定是一种“轻率的、忽略真正精神健康问题”的行为,在他们看来,“就像狂热的体育爱好者和所有形式的娱乐消费者一样,玩家们都充满激情,他们享受自己游戏的时间。40多年来,有超过20亿的玩家都在享受电子游戏带来的快乐”。
如果说ESA的反应可能牵涉到利益纷争,而在公众层面,面对WHO的决定,其感受也可能十分复杂。按照常情常理,在中国家庭,哪怕是一个对自家孩子玩游戏深恶痛绝的家长,如果现在有人告诉他游戏成瘾是一种精神疾病,其接受起来恐怕也需要一个不短的过程。
但无论如何,WHO的权威性毋庸置疑,它的决定也必然会影响到各国政府的行动,进而深刻影响乃至改变人们的生活。
众所周知,游戏乃至网络成瘾是不是精神疾病在中国之所以激起强烈争议,主要缘于一些奇特的矫治网瘾机构存在。在媒体的报道中,这些机构往往没有资质,采取的电击电疗、魔鬼训练等矫治方式则让人咋舌。如今WHO的决定会不会成为这一类机构的利好?
此类担心并无必要。在《国际疾病分类》中,关于游戏成瘾的定义是这样的:其特点是,持续或过于频繁地玩网络游戏或电视游戏,它表现为:在起止时间、频率、强度、时长和情境等方面,被游戏所控制;将游戏的优先性置于其他重要事项和日常活动之上;在游戏已产生负面影响之后,这种行为仍然持续或升级。而且WHO还表示,要判断游戏成瘾,通常需要至少12个月的诊断,但如果成瘾特征非常明显,诊断时间可能缩短。
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字斟句酌、非常严谨的定义。易言之,判断一个人沉迷游戏是不是到了成瘾乃至可以称为患上精神疾病的程度,绝对不是一两个跑江湖的游医装模作样询问几句就可以拍板的事情。
作为一个非专业的家长,如果对这样的定义难以理解,对自己孩子的判断有些模棱两可,如何是好?没问题,交给专业人士好了。WHO作出的原本就是一个科学、严谨的定义,据此作出判断也应该是专业人士的事情。
既然定义、判断游戏成瘾都是一个科学严谨的问题,属于专业人士的分内之事。那么在关系更为重大的治疗领域,在WHO的决定之后,将更趋于科学、专业、规范,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最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游戏从电脑转移到了手机上,手机游戏也成为了网瘾的重灾区。今年5月1日,文化部《规范网络游戏运营》开始实施,提倡给未成年用户消费设限,并限定其游戏时间,屏蔽不适宜他们的场景和功能等。现在WHO将游戏上瘾纳入精神疾病范畴,有助于引起全社会对游戏上瘾现象的重视。
爱游戏,更爱生活,就从WHO的决定开始吧。